俞孔坚教授主持设计的中山岐江公园时-俞孔坚中山岐江公园
1.如何看待俞孔坚教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件事
2.《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3.天津桥园公园设计师是谁
4.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三)
如何看待俞孔坚教授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这件事
讲两个小事:
1. 在美国某景观top10的学校交流,设计课老师是退休的老头,哈佛毕业,也得过ASLA奖。他指导我设计时候兴奋的跟我说你知道你们中国有个设计师叫俞孔坚嘛?他得的ASLA奖的次数比所有美国景观师都多,你可以看他的岐江公园案例balabala……
2.另一门课是景观前沿,那一节一个伊朗姑娘(英国建筑硕士工作后去读景观)负责生态景观前沿的presentation,她列举了几个景观生态研究和实践方面主要人物,嗯,很快讲到了俞孔坚的理论和案例…我第一次深切感到俞老师在国际上是有影响力的!
-----------------------------------------
虽然身边同学一直讲他会忽悠是商人等等~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有些设计我觉得很好啊。国内是有比他还要好的,但是能既有学术影响力又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还能够把理论推广出来被政府市民接受,难道不是超过了很多国内外设计师了吗?
说实话我从老外口中听到他的时候是有一些自豪和惊喜的,虽然我和他的土人以及北大没有任何关系,但是看到他在中国给景观影响力带来的变化以及中国设计为国外尤其是美国认可的时候,我觉得应该衷心祝贺!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教学案例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大的结构
2、把握作者的设计理念
3、依托文字去发挥想像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关于作者:
俞孔坚: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 ,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 ,北京土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首席设计师。
[作者的话 ]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 ----俞孔坚
一片林荫,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 ----俞孔坚
二、解 题:
足下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 。
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诚如俞孔坚先生所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
※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
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
三、关于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的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计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
四、解读课文: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对整个设计过程的说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
理解场地 理解文化与传统 理解自然 理解设计 几点遗憾
◎ 第一部分: 理解场地。
这是设计前对自然条件的考察,粤中造船厂作为是一个已经废弃的工厂有许多可以利用的生态环境,同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因此,作者分别以?挑战?和?解决之道?为题,讲解了在设计时一些考虑。
(投影有关,帮助理解课文)
◎ 第二部分: 理解文化与传统。
在这个部分作者要强调的是如何理解文化的问题,不要提起文化就把眼光投向千百年前的历史,而应该注意自己的身边,注意自己脚下的文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作者从设计思路的三大诱惑中摆脱出来,既对传统的设计予以借鉴,同时又展示了歧江公园这个富有个性的景观设计。
◎ 第三部分: 理解自然。
与第二部分说明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同,这一部分说明的是设计中对自然的尊重,自然之美的展现。
(投影有关,帮助理解课文)
◎ 第四部分: 理解设计。
如果说前面三个部分是设计之前的考察和构想,那么这一部分就是具体方案的实施,这里讲述了设计的三条途径,对重点设计的部分还作了较为明晰的说明。
(投影有关,帮助理解课文)
※※ 新型的景观设计遐想:
景观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了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将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相融合,将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景观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人民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享受优雅醇和的自然美感。
◎ 第五部分: 几点遗憾。
这是设计完成之后的重新审视,有些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了,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改变现有设计,表现了设计师的严谨的态度。
五、总结课文:
◎◎◎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作为说明文的学习要点:
1.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
2.层次清晰、主次分明的写作思路和文章结构。
3.自然流畅的语言表达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
4.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
※※※ 本文的副标题是?一个景观设计师的手记?,它表明这是一个设计者对自己的作品的回顾和阐释,这里面有对设计的前后思路的清理,也有对具体景观设计的考虑,结构层次清晰,主次分明。前四个部分都使用了?理解?一词,表现了设计师超前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态度。五个部分之间互相照应,互为补充,在层层阐发中清晰地表达出超越传统的思想和行动。本文语言表达自然流畅,集科学性、人文性、艺术性于一体,严谨简明、形象生动而又富有文化气息。
六、课堂巩固:
1.《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什么样的步骤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 ?
答: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按设计师对几个问题的思考来介绍歧江公园的设计的,这个问题分别是如何理解?场地?、?文化与传统?、?自然?、?设计?。文章的结构也是按照这个顺序来安排的。
2.文中?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答:?足下的文化?按作者的解释就是:?本设计所要体现的是脚下的文化?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就是:?本设计所要表现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新的环境伦理则在更理性的层面上告诉人们,乡土野草是值得尊重和爱惜的,它们之于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绝不亚于红皮书上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每天都有物种从地球上消失的今天,在人类日益远离自然、日益园艺化的今天,乡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之于异域或园艺场的奇花异木重要得多。?
3.读了《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你最欣赏设计师对公园哪一部分的设计?说说你的理由。
答:歧江公园体现了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在当代中国景观设计中影响很大,设计师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所以,他没有把原先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对它进行艺术性的保留,使之成为人们文化记忆的坐标,在公园植被绿化上,设计师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这些都使歧江公园具有个性化的美。
七、布置作业:
1.积累字词。2.完成《学习评价手册》相关训练题。
《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教学案例文本介绍
人类了解、学习、掌握科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征服自然,满足自身的欲望,而是在于倡导文明、进步的科学观和价值观,保证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科学之光?专题第三板块专门针对人类本身对科学对自然的认识、理解与改造,侧重科学的实践性。景观设计是艺术的,也是科学的,是科学与美的结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是由一位设计师说明自己的设计理念,包含了许多思想信息,文化的、科学的、审美的,对学生开阔眼界,理解、改造身边的景观及公共设施很有帮助,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考设计动手能力很有利。
教学理念
适应时代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造就多方面人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重视应用教学,把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综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潜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养成严谨的、求实的又具有个性的学风。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热情。
2,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问题,能对科学的事物与道理进行解释。
3,鼓励、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就身边的疑难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式
文本研习和活动体验。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俞孔坚的情况。
2,阅读文本,了解俞孔坚在设计岐江公园的时候,考虑到了哪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他又是如何作出取舍的?
3,运用文本知识,针对我校的前山、荷花塘或者污水沟,尝试设计出一套景观设计方案或综合治理方案。(有条件的可到六合区规划局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俞孔坚,学生介绍查阅到的资料,教师补充。
生1:俞孔坚,浙江金华人,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199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创办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和北京人文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并任院长、首席设计师。
师:俞孔坚于1963年出生,倡导?天地一人一神?和谐的设计理念,已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0余篇,影响很大。
?在我看来,无所谓建筑风格,只要你能适应这块土地,能亲近这块土地,就是好的建筑,好的人居模式。?一片林阴,一条河流,一块绿地,无不潜藏着无穷的诗意,保住这份诗意,它一定会让人获得身心再生之感。?这两句话很能反映他的设计理念。
二、解题。
师:文题中?足下的文化?和?野草之美?是什么意思?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认识。
生2:?足下的文化?,就是关注平常人的事,关注他们的感情、他们的需要;?野草之美?,就是善待脚下的自然、乡土的自然。?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就是要实践新的社会和土地的伦理,这种新伦理体现在尊重平常与平民,回到人性与公民性,回到土地与地方性,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生3:?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为生活和作为城市记忆,哪怕是昨天的记忆的历史文化;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园使我们看到了那些被熟视无睹的人们,推开了被时光默默湮没了的?单位?之门,迎面吹来清新怡和的风,听到劳动的人们在歌唱。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遗忘、被鄙视、被践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为它和庄稼或鲜花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三、文本研习。
1,师:作者在提倡景观设计要体现?日常文化?和?自然之美?时,有没有完全否定?文化与传统?
生4:没有。设计师把眼光投向久远历史―百年、千年甚至万年无可厚非。作者说,在设计歧江公园景观时,设计师选择岭南园林或西方几何式园林或西方生态环境主义的思路都是正常的。
2,师:歧江公园是广东中山市的一座公园,与其他城市公园的不同之处是,它是由一座破旧的造船厂改造而成的。景观设计师俞孔坚作为这座公园的主要设计者,有着自己独特的设计理念。歧江公园就是现代景观设计的一次大胆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获得中国现代优秀民族建筑奖。请问岐江公园的景观设计的独特性体现在哪?(生分4人小组讨论,推举回答,能讲出一点就行)
生5:是没有设计师的设计。保留了半个世纪前旧船厂的自然元索和人文元素,再现了当时的生活和工作情景。
生6:毕竟是艺术设计,应高于生活本身,是更艺术性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设计师对原来的元素进行了艺术地改造和修饰。如船坞、琥珀水塔、铁轨和烟囱与龙门吊。
师:正确。(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给学生一个直观感觉)还有吗?
生7:还有创新设计。设计创造了新的元素,有骨骼水塔,直线路网,绿房子,特别是搞了一个红色装置。每一个穿过它的人都能从内心深处唤醒那份红色记忆,在内心深处唱起英雄主义的赞歌。还有大量使用野草,营造历史和生态的氛围。
师:(展示)很好。设计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岐江公园的'原址是粤中造船厂,从1953年到1999年,不仅是城市记忆的―个重要部分,也折射了整个中国半个世纪的悲壮经历,所以要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更直观地看到历史,切实感受到历史的震撼。
师:作者最后又说了?几点遗憾?,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生8:这是设计完成之后的重新审视,有些在设计的过程中就已经觉察到了,但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改变现有设计,表现了设计师的严谨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师:《足下的文化与野草之美》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理解场地、理解文化与传统、理解自然、理解设计、几点遗憾。
新型的设计理念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富有个性的公园景观设计,表现的是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为平常而将逝去的文化的设计理念,表达了设计师追求时间之美、工业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设计形式与中国传统园林或西方古典景观设很不相同,它更多地吸取了现代西方景观设计,特别是城市更新和生态恢复的手法,获得了良好的视觉效果。正如他说的?一个成熟的民族,懂得审美的民族,最能知道珍惜平常的美,尊重普通人,尊重普通的乡土物种,这便是尊重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真实内涵。做到了这一点,离和谐社会要求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也就不远了?。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注意到了层次、主次、结构和严谨准确的科学阐述,但新颖独到的设计理念和超越传统的设计行为和丰富的人文、艺术内涵以及生动的文化气息更是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师问:读了本文,你最欣赏设计师的什么?
生9:设计师富于个性与创新的设计理念,注意保留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文化,注意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他没有把原先造船厂完全推倒,而是通过设计
对它进行艺术性地保留,使之成为人们文化记忆的坐标;注意使用当地的乡土植物,用意也是很深的,这些都使歧江公园具有个性化的美。
四、活动体验,拓展延伸。
师:课前,要求大家自学本文,模仿本文的设计思路,对本校的前山、荷花塘或污水沟设计一套景观设计方案或改造治理方案。现在分4人小组内部筛选,各推荐一套方案。
生:小组筛选,共推荐上14套方案。
师:我们用实物投影仪展示14套方案,由全体学生评议,再评出优秀方案4个,列出它们的优点。
生:我们共评出图文兼有的4个优秀方案,它们是:许继全的《前山改造方案》,柯广云的《关于学校小山的规划方案》,余婷婷的《前山和荷花塘综合治理方案》和胡晨燕的《改造荷花塘的水质》。
师:大家的方案有图形设计,有文字说明,请摘录几句向大家交流。
余婷婷:建一个露天花棚展示现有的山上花棚里的四季花卉,供师生观赏、研究,陶冶性情,培养审美情趣;从荷花塘人工引水到山上花棚,再流下山注入荷花塘。
许继全:现在山上的小屋破漏,凉亭损坏严重,再加上山上杂草丛生,使得小山失去了应有的魅力。按我的设计,美丽的小山和荷花塘的绿水相映成趣,何等美丽。
柯广云:前山改造时要注意一切在尽量不破坏原有的结构下进行;在重建屋舍、路段时,确保不伤害周围的植物;不可草草了事,要重视文化氛围的营造。
胡晨燕:荷花塘最大的问题在于水质,因为是水,所以要想办法让水活起来。我的方案是搞一套经济可行的活水装置:在山下建一个蓄水池,蓄积雨水;然后用水泵压上小山,浇灌花卉;山上的积水自然排入荷花塘,这样,形成一个简单有效的水循环系统。
师:他们方案的优点在哪?大家随便说说。
(生七嘴八舌)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很有特色的说明文,见识了一个很有个性的景观设计方案,了解到一种全新的设计理念,更大的收获是我们自己动手对身边的自然与人文元素加以规划、设计、改造,从课本到动手动脑,从文本到实践,这是一次尝试,一个突破。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坚持实践,多关注身边的自然与人文现象,多动脑,勤动手,将来一定能从我们中间走出俞孔坚那样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品质的设计师。
天津桥园公园设计师是谁
俞孔坚,男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
美国哈佛大学景观设计与城市规划兼职教授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
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首席设计师
代表作品 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景观 秦皇岛汤河公园 天津桥园 中山岐江公园等
绿色建筑景观生态化设计原理与案例(三)
3、生态设计的几个实践案例
3.1 化腐朽为神奇: 中山岐江公园的场地与材料再生于再用
中山岐江公园在粤中造船厂旧址上建设,占地11公顷,从1953年到1999年,走过了由发展壮大到消亡的简短却可歌可泣的历程。本案例以产业旧址历史地段的再利用为主旨,对产业旧址及构筑物和机器的采用了多种利用方式,在此基础上了新的设计形式,并由此引发对生态设计概念的理解(俞孔坚,2001; 俞孔坚庞伟,2002,2003; Pudua,2003)。
(1) 保留:尊重没有设计师的设计
良好的景观不是职业设计师的凭空创造,它们经历时间而发展,创造良好而富有含意的环境的上策是保留过去的遗留。作为一个有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旧船厂遗址,过去留下的东西很多:从自然元素上讲,场地上有水体,有许多古榕树和发育良好的地带性植物群落,以及与之互相适应的生境和土壤条件。从人文元素上讲,场地上有多个不同时代船坞、厂房、水塔、烟囱、龙门吊、铁轨、变压器及各种机器,甚至水边的护岸,厂房墙壁上的“抓革命,促生产”的语录。正是这些“东西”渲染了场所的氛围。
公园设计组对所有这些“东西”,以及整个场地,都逐一进行测量,编号和拍摄,研究其保留的可能性:包括自然系统和元素的保留,水体和部分驳岸都基本保留原来形式,全部古树都保留在场地中,为了保留江边十多株古榕,同时要满足水利防洪对过水断面的要求,而开设支渠,形成榕树岛;构筑物的保留和再利用:两个分别反映不同时代的钢结构和水泥框架船坞被原地保留,一个红砖烟囱和两个水塔,也就地保留,并结合中在场地设计之中。机器的保留和再利用:大型的龙门吊和变压器,许多机器被结合在场地设计之中,成为丰富场所体验的重要景观元素。
(2) 改变:再利用
原有场地的“设计”必竟只反映过去人的工作和生活,以及当时的审美和价值取向,从艺术性来将,还需加以提炼,与现代人的欲望和功能需求有一定距离。所以,有必要对原有形式和场地进行改变或修饰。通过增与减的设计,在原有“设计”基础上产生新的形式,其目的是能更艺术化地再现原址的生活和工作情景,更戏剧化地讲述场地的故事,和更诗化地揭示场所的精神。同时,更充分地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和欲望。岐江公园中几个 典型的加法和减法设计包括:旧水塔的利用和改造;烟囱与龙门吊的再利用,船坞的再利用,机器肢体的再利用。
除了大量机器经艺术和工艺修饰而被完整地保留外,大部分机器都选取部分机体保留,并结合在一定的场景之中。一方面是为了儿童的安全考虑,另一方面则试图使其更具有经提炼和抽象后的艺术效果
(3) 再生设计
原场地内的材料,包括钢材、乡土物种等,都可以通过加工和在设计,而体现为一种新的景观、满足新的功能。经过再生设计后的钢被用做铺地材料,乡土野草成为美丽的景观元素。甚至场地的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也通过诸如“红盒子”的设计,而再现。
岐江公园注释了一个完整的生态设计概念:设计师的首要任务是阅读场地,保留“没有设计师的设计”,因为那是时间的作品,是自然过程和历史的积淀。
3.2 雨洪利用与野草之美:浙江台州永宁公园的生态化设计
这是一个关于河流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案例。把一个以防洪为单一目的的硬化河道,用最经济的途径,恢复重建为充满生机的现代生态与文化游憩地(俞孔坚等,2005)。永宁江公园方案提出6大景观战略,核心思想是用现代生态设计理念来形成一个自然的、“野”的底,然后在此基底上,设计体现人文的“图”;基底是大量的、粗野的,它因为自然过程而存在,并提供自然的服务,而“图”是最少量的、精致的,它因为人的体验、和对自然服务的接受而存在。这些战略包括:
(1)保护和恢复河流的自然形态,停止河道渠化工程
(2)一个内河湿地,形成生态化的旱涝调节系统和乡土生境
(3)一个由大量乡土物种构成的景观基底
(4)水杉方阵,平凡的纪念
(5)景观盒,最少量的设计
(6)延续城市的道路肌理,最便捷地输出公园的服务功能
永宁公园于2003年五月正式建成开园,由于大量应用乡土植物,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内,公园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设计之初的设想和目标已基本实现,2004年夏天还经历了25年来最严重的台风破坏,但也很快得到了恢复。作为生态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节点和示范地,永宁公园的生态服务功能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a) 自然过程的保护和恢复:长达2公里的永宁江水岸恢复了自然形态,沿岸湿地系统得到了恢复并完善;形成了一条内河湿地系统,对流域的防洪滞洪起到积极作用;
(b) 生物过程的保护和促进:保留滨水带的芦苇、菖莆等种群,大量应用乡土物种进行河堤的防护,在滨江地带形成了多样化的生境系统。整个公园的绿地面积达到75%,初步形成了物种丰富多样的生物群落。
(c) 人文过程: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一个富有特色的休闲环境。无论是江滨的芒草丛中,还是在横垮在内河湿地的栈桥之上,也或是野草掩映的景观盒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青年男女,老人和小孩在快乐地享受着公园的美景和自然的服务:远山被招引入公园中的美术馆,黄岩的历史和故事不经意间在公园的使用者中传咏着、解释着,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由此而生;不曾被注意的乡土野草突然间显示出无比的魅力,一种关于自然和环境的新的伦理犹如润物无声的春风细雨,在参观者的心中孕育:爱护脚下的每一种野草,它们是美的;籍借着共同的自然和乡土的事与物,人和人之间的交流也因此在这里发生:青年男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同事和同游之间。
永宁公园通过对生态基础设施关键地段的设计,改善和促进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同时让城市居民能充分享受到这些服务。
3.3 丰产的景观: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景观
在沈阳建筑大学新校园里,用东北稻作为景观素材,设计了一片校园稻田。在四时变化的稻田景观中,分布着一个个读书台,让稻香融入书声。用最普通、最经济而高产的材料、在一个当代校园里,演绎了关于土地、人民、农耕文化的耕读故事,诠释了“白话”景观的理念,也表明了设计师在面对诸如土地生态危机和粮食安全危机时所持的态度(俞孔坚等,2005)。
沈阳建筑大学原名沈阳建筑工程学院,位于沈阳市区,始建于1948年。为发展需要,像全国其它上百所大学一样,学校迁入规划中的浑南大学园区。新校园总占地面积80公顷。
项目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机遇和挑战:
(1) 场地原属高产农田,是东北稻的种植地,土地肥沃,水源丰沛。这一场地特征在现场踏勘时便给设计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场地因建筑施工而面目全非,但茂盛生长的稗草、水蓼等乡土物种,仍然能告诉设计者,这里所适宜的植被。
(2) 时间紧迫:校方希望在最短时间内形成新校园的景观效果,迎接当年九月的新生入学;
(3) 资金有限:校园基建预算基本只能满足校舍建设,很难有资金用于环境建设;
(4) 特色要求:新校园需要有独特的个性,而景观起着关键的作用。
这些机遇和挑战,注定了稻田将是一个最合适的景观战略。因为:
第一、稻田最适宜于本地生长,而且,东北稻有150~200天的生长期,因此,有较长的观赏期;
第二、稻田的建设和管理成本低,技术要求低,比传统校园的花草管理还要简单,几个普通农民就能很好完成从播种到收割的全过程,不但如此,还可以有收入;
第三、见效快,几个月内就可以形成有着四季交替的稻田景观;
第四、有特色,符合场地特点,可以形成独特的稻田校园。
第五、具有深刻的教育和文化意义,经过3年的春种秋收,目前,沈阳建筑大学已经围绕校园稻田形成的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中国农耕文化、包括二十四节气在内,在师生的劳动参与和季节变换中得到了活生生的展现。校园的插秧节,收割节,接待中学生参观稻田,等等,已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最近,校园稻田还被沈阳国际园艺博览会作为博览园的一个部分。
第六、“建院金米”,年产近万斤的稻米收获,被包装成学校的纪念品,深受国内外嘉宾的喜爱。袁隆平院士为之题词曰:“校园飘稻香,育米如育人”,可谓意味深长。
在此稻田校园的对策下,如何使稻田同时能满足一个现代化校园的功能,并能超越大田稻作,而成为“后农业”时代的稻田景观,具有审美启智、休闲读书等功能,则是景观设需要解决的。
4、结语
与传统设计相比,生态设计在对待许多设计问题上有其特点。但是,生态设计应该作为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而非突变和割裂。缺乏文化含义和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因而最终会被遗忘和被淹没,设计的价值也就无从体现。生态的设计应该、也必须是美的。
景观设计学以生态思维为其悠久历史之核心,但也正是设计中的生态意义使景观设计这一职业出现分异,其一极强调对生态过程的组织和条理,其另一极则强调艺术和美的表达和再现(Mozingo,1997)。这种由来已久的分野到生态设计中应得到溶合。
生态设计不是一种奢侈,而是必须,因为它关系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关系到每个人的安全和健康,也关系到人类的持续。如果把生态设计理解为远离城市的丛林中或自然保护地的设计,或是环保主义者在其后院的一种实验,或是认为只能在城市中的样板区的一种摆设,那是对生态设计的偏见,至少是对现代和未来生态设计概念的不理解。
生态设计是一个过程,一种“道”,而不是由专业人员提供一种产品(Cunha,1997)。通过这种过程使每个人熟悉特定场所中的自然过程,从而参与到生态化的环境和社区的建设中。生态设计是使城市和社区走向生态化和趋于更可持续的必由之路。
生态设计更是一种伦理。它反映了设计者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是每个设计师的最崇高的职业道德的体现。已故景观设计专业泰斗Sassakii说过,景观设计师可以给地球带来深刻的变化,同样,他也可能陶醉在乐衷于鸡毛蒜皮般的艺术的自我表现之中。有了对社会和土地的责任感,景观设计师才有可能选择前者。
生态设计是经济的,生态和经济本质上是同一的,生态学就是自然的经济学(Nature’s economy)。两者之所以会有当今的矛盾,原因在于我们对经济的理解的不完全性和衡量经济的以当代人和以人类中心的价值偏差(俞孔坚,1998).生态设计则强调多目标的、完全的经济性。
表、常规设计与生态设计之比较(参照Vander Ryn and Cowan)
问题 常规设计 生态设计
能源 消耗自然资本,基本上依赖于不可再生的能源,包括石油和核能。 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或生物能。
材料利用 过量使用高质量材料,使低质材料变为有毒、有害物质,遗存在土壤中或释放入空气。 循环利用可再生物质,废物再利用,易于回收、维修、灵活可变、持久。
污染 大量、泛滥 减少到最低限度,废弃物的量与成份与生态系统的吸收能力相适应。
有毒物 普遍使用,从除虫剂到涂料。 非常谨慎使用。
生态测算 只出于规定要求而做,如环境影响评价。 贯穿于项目整个过程的生态影响测算,从材料提取,到成分的回收和再利用
生态学和经济学关系 视两者为对立,短期眼光。 视两者为统一,长远眼光。
设计指标 习惯、舒适,经济学的。 人类和生态系统的健康,生态经济学的。
对生态环境的敏感性 规范化的模式在全球重复使用,很少考虑地方文化和场所特征,摩天大楼从纽约到上海,如出一辙。 应生物区域不同而有变化,设计遵从当地的土壤、植物、材料、文化、气候、地形,解决之道来自场地。
对文化环境的敏感性 全球文化趋同,损害人类的共同财富。 尊重和培植地方的传统知识、技术和材料,丰富人类的共同财富。
生物、文化和经济的多样性 使用标准化的设计,高能耗和材料浪费,从而导致生物文化及经济多样性的损失。 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与当地相适应的文化以及经济支撑。
知识基础 狭窄的专业指向,单一的。 综合多个设计学科以及广泛的科学,是综合性的。
空间尺度 往往局限于单一尺度。 综合多个尺度的设计,在大尺度上反映了小尺度的影响,或在小尺度上反映大尺度的影响。
整体系统 画地为牢,以人定边界为限,不考虑自然过程的连续性。 以整体系统为对象,设计旨在实现系统内部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自然的作用 设计强加在自然之上,以实现控制和狭隘地满足人的需要。 与自然合作,尽量利用自然的能动性和自组织能力。
潜在的寓义 机器、产品、零件 细胞、机体、生态系统。
可参与性 依赖于专业术语和专家、排斥公众的参与。 致力于广泛而开放的讨论,人人都是设计的参与者
学习的类型 自然和技术是掩藏的,设计无益于教育。 自然过程和技术是显露的,设计带我们走近维持我们的系统。
对可持续危机的反应 视文化与自然为对立物,试图通过微弱的保护措施来减缓事态的恶化,而不追究更深的、根本的原因。 视文化与生态为潜在的共生物,不拘泥于表面的措施,而是探索积极地再创人类及生态系统健康的实践。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