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草间弥生简介

女王公园巡游者历史球星,女王公园巡回

1956年好莱坞影后格蕾丝·凯丽与摩纳哥大公兰尼埃联姻轰动了全世界,被称为世纪婚姻。1982年格蕾丝不幸死于车祸。但此后她家的新闻和绯闻仍不断地出现子媒体。2005年4月8日,81岁的兰尼埃大公去世,格蕾丝全家终于陨落了。

这次婚姻被称为世纪婚姻。它使小小的摩纳哥公国名声大霞。女方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富有的家庭,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崇拜的好莱坞影后,男方则是欧洲最耀眼的钻石王老五,位于法国南部的摩纳哥公国的大公兰尼埃三世。

2005年4月兰尼埃大公的去世使摩纳哥年龄比较大的百姓回忆起当年美若天仙的格蕾丝·凯丽与兰尼埃神话般的罗曼史。格蕾丝的下嫁给这个小小的公国(它只有纽约的中央公园那么大)给它带来巨大的繁荣,使之从一个普通的小赌城成为闪闪发光的吸引世界人民的旅游胜地和金融中心。格蕾丝在1982年死后被葬在蒙特卡洛(摩纳哥主要城市,著名的赌城。——译者)山顶的教堂里,她似乎依旧主宰着这个国家。

兰尼埃是法国贵族,母亲是摩纳哥路易亲王的私生女。二战时期他在法国军队英勇奋战,立下了军功。1949年他继承了这个已有652年之久的王位,成为摩纳哥的统治者。

格蕾丝是在1955年勃口戛纳**节时遇到兰尼埃的。那时她25岁,刚荣获影后称号,名声如日中天。兰尼埃31岁,尚未娶妻。格蕾丝称他为兰尼埃殿下。兰尼埃请她参观了他的花园和动物园,格蕾丝则邀请他去美国。据格蕾丝当年的女傧相丽塔回忆:“那时她对我说‘我找到了我的王子,’我还以为是一般意义上的白马王子,谁知道是一个真的王子。”—第二年格蕾丝就成了格蕾丝王妃。兰尼埃所代表的格利马迪家族始于13世纪,是欧洲最古老的王朝,可后来却每况愈下,兰尼埃和格蕾丝的后代丑闻不断。相比之下,臭名远扬的英国王室还算是“干净”的。

他们的大女儿卡罗琳公主曾经被记者拍了裸着上半身的照片。她结过三次婚,现任丈夫曾被指控施行纳粹敬礼和殴打酒店老板。她的妹妹斯蒂芬尼公主是游泳衣模特和流行歌星。她曾先后跟许多男人勾搭上,其中包括她的保镖以及父亲的管家,甚至马戏团里的驯象师。至于那位已经46岁而至今依旧单身的太子阿尔伯特更是小报记者追逐的对象,这位花花公子到处拈花惹草,他女友的名单有一长串,都是世界级大美女、超级名模和国际影视明星,如戴安娜公主、波姬·小丝、莎朗·斯通、世界**玛丽·斯塔雯等等。

英国著名作家毛姆给摩纳哥下了一个定义:“摩纳哥是名声不佳者最快乐的去处。”兰尼埃在位55年中曾努力地试图改变它的形象,但是始终没有成功。在他的统治下,摩纳哥是世界上最有钱者的乐园和逃税良港。

摩纳哥的历史很奇特。它始于1297年。那一年一个名叫佛朗苏瓦·格利马迪的海盗头目伪装成和尚潜入了原来属于热那亚人的堡垒,然后他把手下的一群海盗引了进来,杀尽了当地的居民,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多少个世纪以来这个逃税港一系列统治者的名声并不优于它的创立者。17世纪时它的女统治者绯闻不断,她在拥有许多面首的同时也是个同性恋者。18世纪的女统治者则因过于胡作非为而被她的臣民送上了断头台。兰尼埃的父亲在二战时期曾为纳粹洗钱。兰尼埃的母亲在中年以后搬到巴黎去住,跟一些歹徒混在一起,享受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兰尼埃接位以后,决心要使用这个公国从赌场里获得的巨大财富来改变摩纳哥的形象。1955年他在戛纳遇到了一个好机会,他邂逅了前来参加**节的格蕾丝·凯丽。其实格蕾丝在前一年随导演希区柯克拍片已经来过这里,不过未遇到兰尼埃而已。此时兰尼埃已在位五年。他急于成家,所以就加紧追求名花无主的格蕾丝。他的努力终于在1956年取得成功,得到了这位绝代佳人的芳心。

可是跟王室联姻并不跟老百姓结婚那么简单。首先格蕾丝得拿出高达二百万美元的嫁妆。其次她得通过御医的体检,以确定她能替王室生出继承人。

开始格蕾丝不大愿意接受体检,她以为这是检查她是否是处女。尽管她十分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从不滥交男友,但毕竟也有过几个男朋友,其中包括克拉克·盖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最有魅力的男明星,《乱世佳人》的男主演。一一译者)。其实医生检查的只是她能否生育,所以她的体检通过了。

他们的轰动全球的世纪婚礼于1956年在好莱坞举行。米高美制片公司替格蕾丝化妆、定制婚纱,还专门拍摄了纪录片。

兰尼埃要求格蕾丝在婚后中止演员生活,她很勉强地同意了,因为她不久前刚获得奥斯卡奖,尚处于最辉煌时期。

他俩的蜜月是全世界瞩目的焦点。他们乘坐兰尼埃的私人豪华邮船漫游地中海沿岸各地名胜,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几年下来,格蕾丝有点厌倦了这种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一天到晚被人簇拥着的宫廷生活,她像是金鱼缸里的金鱼。她想家了,她怀念美国的一切。

受希区柯克的邀请,格蕾丝很想回去再拍**,可是兰尼埃坚决不让她去,一个王妃是不可以当演员的,这有损于国家形象。格蕾丝只好屈从,但她开始出现忧郁症。

不过替摩纳哥生产继承人的任务她倒是完成得很好的。婚后一年,大公主卡罗琳出生了。第二年,格蕾丝替摩纳哥生了王嗣阿尔伯特。小公主斯蒂芬尼诞生于1965年。

格蕾丝很乐意做一个母亲,也很尽责。但她的饮食不够节制,身体长胖了。另外有一点传闻:她在寓居巴黎时有男友。

然后是1982年的神秘车祸。当时格蕾丝和她17岁的幼女斯蒂芬尼驾车在摩纳哥的一条公路上疾驶,不串翻下了120英尺高的悬崖。格蕾丝第二天就去世,斯蒂芬尼被救了回来。

这事故使兰尼埃悲痛欲绝。他失去了最亲爱的人,他的心也死了。事后有人问他是否考虑再娶,他回答道:“这怎么可能呢?我不论到哪里,都看到格蕾丝。”他把悲痛化为努力建设国家的动力,一心致力于公众事业。摩纳哥人口32,000,而土地只有480英亩。兰尼埃在海中填土造地,使国家面积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他还在海岸外建立防波堤,使港口容量扩大三分之一,让豪华邮轮可以靠岸。许多新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还挖了地道以供大汽车停泊。摩纳哥出现了一些欣欣向荣的气象。

可是在格蕾丝死后斯蒂芬尼的行为很不检点,丑闻连连不断。有人怀疑:“那次车祸是否是由她造成的?她由于内疚而自暴自弃?”但官方一直否认。斯蒂芬尼本人在经过20年沉默以后终于在2002年说出了她的心里话:“我在那么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如此可怕的事件,亲眼看到坐在我身边的母亲突然身亡。谁也无法想象我的痛苦,它像魔鬼一样一辈子纠缠着我。”所以她就决定“充分享受生活”,成为格利马迪家族的“野孩子”。她先后做过模特儿、时装设计师和流行歌手。她交过许多男友,从赛车手到演员到唱片商。

1991年她跟自己的保镖丹尼尔频频约会,这时候丹尼尔的前女友正怀着他的孩子。这使兰尼埃很愤怒。更不幸的是不久之后斯蒂芬尼也怀上了丹尼尔的孩子。兰尼埃不同意斯蒂芬尼嫁给丹尼尔。谁知斯蒂芬尼又有了第二个孩子。迫于无奈,老父亲才子1995年同意他们结婚。

1个月以后斯蒂芬尼发现丹尼尔又勾搭上了一个“比利时**”,就让他离了婚。三年后她宣布要生第三个孩子了。孩子父亲的名字是保密的,据说那是另外一个保镖。

2001年,36岁的斯蒂芬尼爱上了一个驯象师。她就带着三个孩子跟着马戏团到处巡回。这种生活持续了一年,一年后这位公主回到了摩纳哥。她很快又嫁给了一个杂技团的高空秋千演员。那场婚姻短短几个月就结束了。有传闻说她去年又跟老相好丹尼尔鸳梦重温。她跟她父亲的总管结了婚,不过在婚前她却跟他父亲的园丁上了床。

斯蒂芬尼的姐姐卡罗琳结过三次婚。她在少女时代就在蒙特卡洛的海滩上脱光了上身衣服,被记者拍了照,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这样放荡的公主。不顾她父母的反对,她嫁给了比她大17岁的花花公子菲利普。1978年菲利普把他们的度蜜月照片卖给了报纸。

菲利普对卡罗琳不忠,卡罗琳就跟他离了。1983年她嫁给了年轻的意大利商人斯蒂方诺,跟他生了三个孩子。1990年斯蒂方诺死于一次气艇事故,这时卡罗琳33岁。

1999年她嫁给了性情暴躁的奥古斯亲王。他是英国女王的表弟,曾经好几次动手打人。2003年报上刊登了一幅使他大出洋相的照片:他在汉诺威世博会的土耳其馆外面随地小便。

太子阿尔特是一个出名的花花公子。他每天参加晚会就换一个女人陪同。他十分爱好体育,曾三次代表摩纳哥的雪橇队参加奥林匹克运动会。许多人曾以为他也会跟他父亲一样娶一个好莱坞明星,因为他结交过好几个女明星,其中包括波姬·小丝。可是后来都没有结果。所以现在摩纳哥人已经不再猜测他们的王太将来会娶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了。

由于阿尔伯特一直是单身,三年前兰尼埃已经将宪法做了一点修改,那就是在必要时可以把王位传给女儿。根据摩纳哥在1918年与法国缔结的条约,摩纳哥大公如果没有儿子继位,这个公国将被法国并吞。

许多人希望阿尔伯特能够改邪归正,负起责任来。王室的发言人拉寇斯特说:“阿尔伯特将成为一个很好的太子。”但是也有人认为阿尔伯特不如干脆搬到巴黎去过快乐的寓公生活,把国家交给别人治理算了。最近阿尔特接了兰尼埃的位,成为摩纳哥新的大公。如果他死后无孩子,王位将传给卡罗琳。

尽管兰尼埃花了很大力气想改善摩纳哥的名声,可是效果不大。格蕾丝·凯丽所创造的光辉家族如今完全陨落了。

草间弥生简介

披头士乐队(英语:The Beatles)是1960年在利物浦组建的一支英国摇滚乐队,在华语地区亦称为“甲壳虫乐队”、“披头四乐队”等。

乐队成员为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戈·斯塔尔。他们被广泛承认为史上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摇滚乐队。根植于噪音爵士乐和50年代摇滚,披头士探索了各种音乐类型,从流行谣曲到迷幻摇滚,经常创新地运用经典元素。

1960年代早期,他们的极度流行产生了披头士狂热(Beatlemania)现象。随着日后创作的成熟,他们被视为当时反文化运动理想的化身。从1960年起的之后三年间,披头士在利物浦和汉堡的俱乐部中演出,逐渐积累了声望。乐队经理人布莱恩·爱普斯坦把他们打磨成职业乐队,制作人乔治·马丁激发了他们音乐上的潜能。

在1962年末发行第一首打榜歌《Love Me Do》后,披头士走红英国。后一年,随着披头士狂热在英国的蔓延,他们取得了“Fab Four”的昵称。到1964年初,披头士已征服美国流行乐市场,成为国际巨星,引领了英伦入侵潮流。

1965年后,披头士制作了一系列革新而影响深远的专辑,包括《Rubber Soul》、《Revolver》、《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The Beatles (White Album)》以及《Abbey Road》。

乐评界认为它们是披头士最好的作品。1970年披头士解散,之后乐队成员都有各自成功的单飞生涯。列侬于1980年12月遭枪击遇害,哈里森于2001年11月因肺癌病逝。剩余的成员麦卡特尼和斯塔尔如今依旧活跃在乐坛。麦卡特尼亦有各成员中最成功的单飞事业,是全球最有钱的音乐人之一。

扩展资料:

奖项与成就——

1965年,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列侬、麦卡特尼、哈里森和斯塔尔大英帝国勋章中的员佐勋章。1970年的**《Let It Be》获得了1971年的奥斯卡最佳原创音乐奖。披头士乐队一共获得了十座格莱美奖和十五座艾弗·诺韦洛奖,在美国拥有六次钻石唱片认证、24次多白金唱片认证、39次白金唱片认证及45次金唱片认证。

在英国,披头士获得了四次多白金唱片认证、四次白金唱片认证、八次金唱片认证和一次银唱片认证。乐队于1988年进入摇滚名人堂。作为史上销量最高的乐队,截止2013年,披头士在全球已售出超过八亿张实体和数字专辑。他们在英国专辑榜上拥有十五张冠军专辑,在英国售出二千一百万张单曲,两个数据都为英国史上最高。

2004年,《滚石》杂志把披头士列为史上最伟大的艺人。他们也在《公告牌》杂志2008年的“史上最成功音乐人Hot 100”榜单上排名第一。截至2015年,他们是公告牌百强单曲榜最多冠军歌曲的纪录保持者,共有二十首。

美国唱片工业协会能证实的披头士在美国的销量为一亿七千八百万销售单元,比其他任何音乐人都多。乐队作为一个整体入选了《时代》杂志的“时代100人:本世纪最重要的人物”名单。

2014年,披头士获得了格莱美终身成就奖。2017年,披头士**?: 《The Beatles: Eight Days A Week The Touring Years》 获得了格莱美奖最佳音乐**奖。

 草间弥生是谁?草间弥生的艺术是怎样的?草间弥生正应了那句调侃的话:艺术家往往都是精神病。我认为,前卫的艺术家不被大多数人理解,因为他们走在人类的前面,总会有被后人理解的一天,不要因为不被理解就放弃对艺术和美的追求啊。下面是草间弥生简介,跟一起了解吧!

 草间弥生简介

 草间弥生(Yayoi Kusama),出生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市,毕业于日本长野县松本女子学校。在1956年移居美国纽约市,并开始展露她占有领导地位的前卫艺术创作,现居住在日本东京。她曾与当代卓越的艺术家如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克勒斯?欧登柏格(Claes Oldenburg)、贾斯培?琼斯(Jasper Johns)一起联展。

 圆点女王、日本艺术天后、话题女王、精神病患者、怪婆婆等诸多标签加在一起,都不足以囊括草间弥生复杂而多变的一生。这位和荒木经惟一起被批评为日本坏品位的代表人物,年逾80岁,用半个世纪的艺术创作来不断证明自己,并和安迪?沃霍尔、小野洋子等先锋艺术家见证了当代艺术史。在接受《外滩画报》专访,谈及那些风云人物时,她说:?我觉得没有人比我有才华。我一直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艺术上,并且把我最原始的意念和想法全部用到了代表草间弥生的作品上。?

 这个夏天,英国伦敦泰晤士河边的树木将被红色背景下的白色波尔卡圆点包裹了起来;9月,在伦敦Hayward 画廊 ,巨大的雕塑则将把画廊空间的里里外外布置得艳丽时尚;巨大的、重复的、红白相间的圆点,在伦敦的角落蔓延。但凡熟悉当代艺术的人,马上就能想起这些标志性圆点属于那个身着相似图案服装的?日本怪婆婆?。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圆点女王、日本超级艺术天后、话题女王?草间弥生。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她的服装全部由自己设计的。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印记。

 40年前,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30多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的地位。

 今年6月底,英国《泰晤士报》公布20世纪最伟大的200名艺术家的调查结果。毕加索、塞尚名列第一、第二,中国艺术家无人入选。日本有4位艺术家上榜,分别为村上隆、草间弥生、杉木博司和野口勇。相比村上隆等日本艺术家,80岁的?怪婆婆?草间弥生比他们提前了整整三四十年。

 草间弥生创作时间表

 1939年,草间弥生(Yayoi Kusama)约10岁时,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因而时常有自杀企图。她留有当时为母亲画的铅笔画,画中就已充满了小圆。

 1954年,草间在绘画作品《花(D.S.P.S)》中曾有下列的表达:?某日我观看着红色桌布上的花纹,并开始在周围寻找是不是有同样的花纹,从天花板、窗户、墙壁到屋子里的各个角落,最后是我的身体、宇宙。在寻找的过程中,我感觉自己被磨灭、被无限大的时间与绝对的空间感不停旋转着,我变的渺小而且微不足道。

 1955年,与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通信,并开始准备到美国。

 1957年,移居美国,大部份时间都在纽约市创作,并开始有?前卫的女王?之称。

 1960年代参加了许多反战运动。

 1962年,在纽约市的绿艺廊参加了七人联展,展出作品是软雕塑,参展艺术家包括了安迪?沃荷、克勒斯?欧登柏格。

 1965年,在纽约展出《无限镜屋》(Infinity Mirror Room),个人特色(白底红点、大面镜、艺术家站在中央)相当引起注意。

 1966年,作品《无限的爱》(Love Forever),使用小圆灯泡和大面镜无限反射的空间装置,造成了相当视觉迷幻的作品,可说是草间的成名作。该年受邀参加了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作品名为《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

 1968年,创作短片?消灭自己?(草间の自己消灭)得到了比利时第四届国际短片大奖与第二届日本联合树下**节。

 1978年,在日本出版了第一本小说《曼哈顿企图自杀惯犯》(マンハッタン自杀未遂常习犯)

 1983年,新小说《克里斯多夫男娼窟》(クリストファー男娼窟)获得日本第10届野性时代新人文学奖。(此书在1999年有中文翻译,由皇冠出版社出版,ISBN:9573316374)

 1993年,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

 1998年,参加了台北双年展。

 1998年出版的草间弥生作品集,收录了她在1958年到1968年间的当代艺术作品1951年,青年时的绘画作品《彷徨的梦》(Zanmu)获得日本第二届创作奖入选。

 2000年,参加澳大利亚雪梨2000双年展。作品是1965年的《无限镜屋》(此作品在1998年用同样的材质复制,原作已毁损。整个作品空间为250 x 500 x 500 厘米)。

 2001年,获得日本朝日赏Asahi Prize。

 2002年,出版自传《无限的网》。

 2003年,在日本与美国展开了长期的巡回回顾展。并获法国文化部颁发艺术及文学骑士勋章(Chevalier de l'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

 今日她住在东京的心理治疗所中,并以七十多岁的高龄继续从事艺术创作,她的工作室离治疗所不远,她曾经常对媒体表示?如果不是为了艺术,我应该很早就自杀了。?

 2012年,草间弥生本人、其工作室以及长久代理她作品的大田艺廊(Ota Fine Arts)与苏富比合作策划了一场?草间弥生-花儿在我心中为香港绽放?的独一无二草间弥生作品展售会。该展售会将会在2012年5月19至31日在「香港苏富比艺术空间」举办。

 2013年12月15日至2014年3月30日,草间弥生?我的一个梦?亚洲巡展在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展。

 2014年9月25日,在上海举办的首届西岸艺术设计博览会中,20余副草间弥生作品展出。

 草间弥生的艺术

 据统计,在日本,年轻人穿着的服饰中,带有圆点图案的服饰约占30%左右。草间弥生10 岁左右就开始运用非对称的袖半身红半身白的毛衣装饰自己。至今为止,她的服装全部由自己设计的。

  圆点和她的精神病一样,成为艺术家身上最深的印记。

 40 年前,亚洲女子草间弥生成为纽约前卫艺术的先锋人物,影响力堪与波普艺术领袖安迪沃霍尔匹敌。30 多年前,她回到东京,住进精神疗养院,销声匿迹。1993 年,她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重出江湖,确立了自己在国际艺术的地位。

 国际上对草间弥生作品之认定?涵盖五十年来的水彩、拼贴、绘画、雕塑、环境艺术及活动?是最近几年当代艺术史上的事情。在长期被认为是精神异常的放逐者之后,草间弥生现在被视为日本现存最伟大的艺术家。

 1966年,她以一件户外装置作品参加第33届威尼斯双年展:1500个玻璃球铺设在草坪上,她光脚穿著一套金色的和服,朝向空中抛球。日本当局认为她破坏了这项展览。然而到了1993年,日本政府在威尼斯双年展中设立一个主题馆,以表示对她的尊崇。

 於是,她成为第一位单独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的女性艺术家。想要颠覆长久以来食古不化之日本艺术制度的年轻一辈,如今视草间为典范。她大胆的表现,总是传达出存在於其激进意念中的浪漫精神。

 那些仍然记得她在曼哈顿所呈现之前卫艺术的人们,视草间的重返国际舞台为一项奇迹式的复活。许多人认为,她在1972年迁居回日本後便失踪了。或许正因为她是一位艺术家中的艺术家,草间经常逃避现实世界。尽管享有名气(1968年时,她获得的媒体注视远超过安迪-沃荷),草间离开纽约的评论家、经纪人、及收藏家回到东京,於1977年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

 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工作者

 每天早晨,新宿精神疗养院,在助手的搀扶下,80 岁的草间弥生缓缓外出。1973 年从纽约回到东京,这样的生活,她过了30 多年。

 白天,她到附近的工作室?上班?,晚上又回到疗养院。她极少外出,也很少会见客人,不逛百货商店,不会使用电脑和手机,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

 草间弥生作品赏析

 不到10 岁时,草间弥生患有神经性视听障碍,经常出现幻听、幻视。她所看到的世界,蒙着一个巨大的网,于是她不停地画画,试着用重复的圆点把自己的幻觉表现出来?精神疾病与艺术创作几乎伴她一生。

 ?有一天,我坐在椅子上看着红色桌布上的纹理、花色,并开始寻找我的周围是不是还有同样的纹理,从窗户、墙壁、天花板到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包括我的身体。在寻找过程中,感觉自己被逐渐侵蚀、陨灭,时间与空间不停地旋转着,自我变得微不足道。就在那一刹那间,我意识到这并非只是一种幻觉,也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存在,我被这真实的幻觉给吓坏了,我对红色桌布和上面的纹理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我夺路而逃,台阶却在我脚下散落,我从台阶上摔了下来,手和脚踝都跌伤了

 在疗养院附近的工作室里,她完成了包括巨型南瓜在内的数千件作品。

 同时,她还发表了十几本小说和诗集。最近,草间弥生终于在疗养院隔壁买下一栋楼。她说,那是自己一生中最大的一笔花销,但至关重要,?我在那里画画,并进行雕塑作品的设计。那是我的工作,也是我的全部。?

 1973 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日本之后便远离了公众视野。很少有人了解她的生活,唯一的线索就是长期接受精神治疗。去年,以草间弥生工作室为背景的纪录片上映,这是首次公开她的私密档案,大受欢迎。镜头中的草间弥生,身材矮小、略微驼背,穿着她自己设计的圆点衣服,戴着颜色艳丽的假发,还化着浓妆。

 在工作室里,草间弥生会换上宽松的工作服,并开始至少8 小时的工作。疗养院把这位80 岁的老人照料得很好。草间弥生身体非常健康,但画画已经不是那么得心应手,经常需要助手们帮助。在助手们完成耗时而累人的铺色工作之后,她用自己特有的圆点表达不同的幻觉和梦境。

 在精神疗养院里,草间弥生有一间私人卧室。即便在深夜,从工作室回来之后,她仍然可以在这里工作。写小说,写诗,画设计图或一些小画。在工作日,她会拨通经纪人的电话,絮叨地描述着自己前一天的状况,某件作品最新的进展,甚至是自己最喜欢的甜点?她比较贪恋甜食。即便是精神状况很好的时候,草间弥生还是经常会忘记自己说过什么,或者会重复已经说过的话,对方已经完全习惯了这种的方式,以至于通话时间有点长。

 草间弥生

 对于40 多年前曾经让自己大红大紫的报纸,草间弥生一直都在关注。她每天都会认真地看报纸,往往是从政治部分开始,这是保持了几十年的习惯。?在日本生活很难,除了在精神疗养院。?多年前的一次采访中,草间弥生如是说。草间弥生曾经患有精神分裂症,躺在床上会觉得天花板在旋转,强烈到感觉眩晕,控制不住自己,接着就会很沮丧、很焦急。如今,当她独处时,依然有着相同的困扰。事实上,早在几十年前,就有人提出,草间弥生是在利用自己的精神问题炒作。时至今日,人们对于她的精神状况依然不得而知,唯一确定的是,她依然住在精神疗养院里。

 10 年前,台北画廊博览会曾邀请草间弥生作为艺术明星亮相。她在经纪人的陪同下应允前往,并将一个几米高,占地几十平方的《南瓜》带到现场。这是她离中国粉丝最近的一次。由于语言不通,在博览会现场和酒会上的草间弥生木讷寡言,开幕致辞也由经纪人代为完成。有媒体指出, 经纪人、助理等人像棉花一样填充在草间弥生这个易碎的玻璃制品周围,帮她打点一切事务。草间弥生则用大多数的时间在精神疗养院里休息、创作,游走于艺术家和精神病患者两种身份之间。

 ?草间弥生不知是在哪面墙上钻了一个洞,窥知了造物者的某个手势或背影,她从此寄居这面墙上,在两个世界间来回顾盼。?蔡康永的一篇名为《自愿住进精神疗养院的艺术家草间弥生》博文中这样比喻道。

 一无所有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从什么时候开始艺术创作的,我可以告诉你,那是在很小很小的时候。我的一生,我活着的每一个日子,都与艺术相关。要是人可以有来世,我还想再做艺术家。无论生与死,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切。?

 在接受《外滩画报》采访时,草间弥生一遍又一遍地表述着艺术对于她的重要性,艺术是她一生中唯一抓住的东西。

 1929 年,草间弥生出生在日本长野县松本市的一个富裕家庭,家族经营种子生意一百多年。

 在10 岁时,草间弥生画了一幅铅笔画,一个小女孩阴郁而安静,没有一丝笑容,这恰恰是她童年的写照。

 母亲将家族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却对女儿的精神疾病一无所知。在她看来,草间弥生所谓的幻觉都是在胡说八道,而画画更不是富家女应该做的事情,她更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收藏艺术品的人?。母亲毁掉草间弥生的画布,罚她和工人们一起干活,经常把她关起来。?每天打我,还踢我屁股?,强烈的恐怖感让草间弥生的精神接近崩溃。

 童年的记忆虽不尽美好,却极大地激发了她的创造力。草间弥生不但?发明?了那些张牙舞爪的类似花卉的植物,还把它们做得越来越庞大。花和植物成为草间弥生近来创作的主题,并已经在洛杉矶展出了?午夜怒放之花?系列,正是因为她对童年的回忆。

 草间弥生

 1955 年,26 岁的草间弥生在旧书店发现了美国女画家乔治亚欧姬芙的作品。在一位懂英文的堂兄的帮助下,她写信给乔志亚欧姬芙寻求帮助。?虽然我在远方,虽然我在艺术的道路上才刚刚起步,我还是恳请你为我指路深受感动的女画家回信给草间弥生,表示愿意在美国推荐她的作品。

 1957 年,草间弥生拿到了去美国的签证,离开之前,母亲给了草间弥生100 万日元,告诉她永远不要踏入家门。临走时,她在家外的河堤上毁掉了数千件作品,表达对母亲的愤怒。

 在日后的小说《中央公园的毛地黄》中,草间弥生通过描写一名日本女孩在纽约的遭遇展现了自己的早年经历:孤独潦倒,身无分文,仍然不打算回日本;她夹着自己的画在城市中的画廊间穿梭;由于不懂英语,这个小个子、相貌并不出众的东方女人卖掉一张作品都异常困难;在租住的公寓里,她半夜会被冻醒,一直画画到天亮;在街边的垃圾篮中拾起鱼头和丢弃的烂菜叶,并用这些材料熬一碗热汤。

 ?在美国人眼中,日本女人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草间弥生打破了这样的看法,她强悍而具有创造性。?纽约评论家Gordon Brown 在1960 年代接受采访时有这样的表述。

 美国艺术家约瑟夫柯内尔的出现给草间弥生的人生增添浪漫色彩。柯内尔是近代美国著名艺术家、雕塑家和实验**先锋人物。?第一次见到他时,他穿着一件奇怪的外套,我被吓坏了,以为自己见到的是一个幽灵。?

 ? 他每天写信给我,打无数个电话给我,在电话中呼唤我,以至于有人问我,电话是不是坏掉了。我说,不是的,是因为他一直在和我通话。?草间弥生后来回忆,柯内尔有一天,竟然给她写了14封信。自上世纪60 年代认识后,两人一直相伴,直至1972 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

 爱人的去世给草间弥生沉重的打击,她的精神问题越来越严重。1973 年,约瑟夫柯内尔去世的第二年,草间弥生从纽约回到东京,离开艺术家与评论家,逃出媒体视野,独自一人在精神疗养院生活。

 波尔卡圆点女王的诞生

 有人猜测,草间弥生把自己关进精神疗养院,是在约瑟夫柯内尔去世后的一种自我惩罚。她为博取盛名而进行的疯狂行动感到后悔,认为自 己更应该听从约瑟夫柯内尔的意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作品上。

 1959 年,在抵达纽约18 个月之后,草间弥生的五件作品参加第10 街布拉塔美术馆的一次年轻艺术家群展,每一件作品都是在一个稍暗的灰白色背景上,绘满网状图案,她的圆点受到纽约知名评论家的注意。

 唐纳德贾德在《艺术新闻》中写道:?草间弥生是一位原创型的画家。展览中的五幅白色巨幅作品无论在概念上还是其实现方式上都是前卫而有力的?它发自于那些溶于平面的点,也发自于那些稍微偏离的但效果强烈的点

 1964 年,草间弥生组织了名为?千船会?的展览,她把阴茎模样的软雕塑塞进船里,摆满了整个房间,房间的周围都是这些作品的,那些突出的阴茎从墙壁上的印刷品中得到回应,所有人都觉得淹没其中了。

 由于精神疾病的影响,草间弥生将极度重复扩展到雕塑和装置艺术领域。更为有趣的是,这竟然引领了未来美国波普艺术的潮流。安迪沃霍尔类似形式的展览?牛首交错?出现于1966 年。草间弥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多次指出包括安迪沃霍尔在内的美国艺术家曾经借鉴过自己的想法,而这些人在美国都?发了财?。

 即便是在举办轰动一时的?千船会?展览之后,草间弥生还是不被纽约主流艺术圈所认可,甚至总是在财务上深陷困境。1967 年,当得知无法获得预期的展出机会之后,她开始自己演出,草间弥生的标志性圆点蔓延到千奇百怪的物体表面之后,又铺到了现场行为表演的裸体之上。

 ?在华尔街的纽约证交所旁,四个裸女正随着鼓手敲出来的节奏扭动着,而草间弥生在她的律师陪同下,正向她们裸露的身体上喷着蓝色的波尔卡圆点。警察迅速驱散了他们。?

 1968 年,草间弥生疯狂组织?人体炸裂?的系列裸体集会后,迅速成为美国媒体追逐的对象。她化着浓妆,披着长发,穿着自己改制的怪异服装,依傍?自由女神?像,或在中央公园的?仙女爱丽丝?雕像处恣意地表演,人潮从四面涌来。每个观众需要付2 美元?门票?。借此行为艺术,草间弥生获得不菲的收入。1969 年,在纽约MOMA 的一次展出之后,这个日本女人成为《纽约时报》的封面人物,其头版的副标题却是?但这是艺术吗?。

 平日里,草间弥生内敛而安静,年轻东方女性的面孔在纽约艺术界非常新鲜;但在行为表演中,她疯狂而投入,彻底释放甚至是裸露登场。她的一些老朋友开始背弃疏远她,认为草间弥生为求成名已经把自己降格到非艺术家行列。远在日本的草间弥生家人得知她在公共场合的放荡言行后深感恐惧,终止了和她的联系。

 引领前卫半个世纪

 草间弥生在美国的十几年,正值波普艺术的兴盛期。多年以后,当评论家们重新梳理她的创作历程时,把草间弥生式的疯狂,归位于复杂的社会环境:?那是一个?嬉皮士?横行的时代,草间弥生很快就意识到这个国家正在流行什么,他们抗议越战,吸食毒品,追逐东方神秘,寻求外来宗教的庇护,崇尚性解放。很多人开始以打破常规为生,一些人因此变得富有和出名。?

 草间弥生在纽约的经历将日本人的名字写入西方波普艺术史,1962 年,草间弥生与安迪沃霍尔等一起参加在绿色画廊的群展。绿色画廊同年本打算为她举行个人展览,但因缺乏资金不得不放弃。当Olden Burg 的个展在绿色画廊开幕时,包含于草间弥生无限重复的男性生殖器相似的软雕塑。他的妻子诉说了草间弥生对某些作品的影响。? 很抱歉我们采纳了您的创意。?她说。

 几乎是在相同的时间段,安迪沃霍尔就像经营一个模仿品的批发店一般不断吸收周围的一切元素。在草间弥生 ?千船会?展览的开幕式上,沃霍尔带着极震惊的表情对其完美表现大加称赞。如果草间弥生不是因为精神疾病离开纽约,她会是安迪沃霍尔艺术地位的最有力竞争者,但精神疾病恰恰又是草间弥生几十年创作的主导。

 国内评论家陆蓉之把草间弥生和小野洋子比作20 世纪国际艺坛最闪耀的女明星。小野洋子与列侬的世纪之恋以及与欧美艺坛核心势力的接触,都使得她在流行文化中的知名度远远大于草间弥生。?但就具有标志特性的独特艺术风格以及开创性来说,草间弥生的复活源自她的艺术本身。?陆蓉之这样说。

 ?在小野洋子遇到列侬之前,她的作品就已经很棒了。但从某种意义而言,列侬使得她更受关注。草间弥生的经历虽然传奇,却没有一个类似列侬的角色,这可能是她并非尽人皆知的原因之一。?独立策展人方振宁这样评价:?不容忽视的是,她既是日本当代艺术的先锋,在纽约期间,更影响了美国的波普艺术。?

 曾经邀请草间弥生参加台北画廊博览会的洪平涛回忆:?那次,草间弥生的几十件绘画或小件雕塑被抢购一空,遗憾的是那个巨大的南瓜在两三个月后都没有卖出。因为在台北找不到合适的仓库,我们把南瓜运到了乡下,包裹得严严实实,放在田里,好像一个碉堡,直到最后被运回日本。?这一巨型南瓜当时的价格不超过50 万元,而今天已经涨了数十倍。10 年间。每每提及此事,洪平涛都觉得惋惜。

 1966 年,草间弥生?非法?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她未经同意就带着作品《那克索斯的花园》(Narcissus Garden) 出现在绿园中央的意大利馆前面,1500个金色镜球( 内部是塑胶制) 构成的装置,醒目突出,她本人穿着金色和服端坐其中。并立牌告示:一个金球价格2美元,强调艺术品可以像热狗一样叫卖。在被双年展组委会请出去之后,她穿着猩红色的紧身衣摊开双臂躺在镜球中间,风头超过所有参展艺术家。

 1993 年,草间弥生独自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日本政府专门为她设立主题馆,以此向这位前卫女王致敬,草间弥生在本国以及国际艺术地位重新得以确立。几十年精神疗养院的生活打磨掉了草间弥生的叛逆,她的作品回归架上绘画和雕塑,布满圆点南瓜系列作品成为经典。同时,草间弥生还把她的圆点铺到设计类产品上,为兰蔻设计的化妆包和为AU 设计的手机都在热卖,昔日纽约轰轰烈烈的?前卫女王?至今依然引领时尚。

 ?无论你是否了解草间弥生,一看到作品就马上知道她来自日本。这与意识形态并没有关系,只是因为她把日本民间文化的亲切感和现代社会一体化了。无穷无尽的圆点是她的标志,一直在重复,却又永远时尚。?洪平涛如是说。